人工智能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进入我们的生活、学习、工作当中,无论你愿不愿意面对,这种趋势谁也阻挡不住。ChatGPT、文心一言的出现,掀起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热议。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无所不能、无所不知,让不少人感到“恐慌”,将来还有什么是人工智能做不了的事?
ChatGPT、文心一言是语言智能的重大突破。其核心技术是语言智能、深度学习和知识图谱,这也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。而他(它?)们的横空出世,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的就应该是文学了,特别是诗歌创作。
(资料图片)
给出几个主题词,ChatGPT、文心一言就能够创作出“完美”的诗歌作品,传统诗词可以,现代诗也行。那以后还需要诗人吗?还需要再写诗吗?这确实是个问题,而且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。
很多人给出了“解决方案”,比如,《诗刊》主编李少君就认为,人工智能代替不了诗人,因为他们没有感情。这确实有点道理,目前来看,人工智能在感情方面确实是个弱项,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一直没有感情。
未来十年,人工智能的感情因素,会取得重大突破,专业术语叫情感计算。也就是说,未来的人工智能,具有丰富逼真的感情,喜怒哀乐、悲欢离合,他们可能都能感受到,并且能够表现出来。因此,感情,并不是人与人工智能区别的根本。
那人与人工智能区别的根本是什么?这得先明白目前人工智能的主要方法是什么,那就是深度学习,以人工神经网络为基础的深度学习。也就是说,目前的人工智能是以大量训练数据为基础,通过训练建立模型,从而表现出智能特性的。
因此,目前的人工智能主要是通过“学习”从而具有智能特性。说通俗一点,就是“模仿”。只有它学习过的东西,人工智能才会明白,而没有学习过的东西,对于人工智能来说,就是“未知”。
目前,因为算力的增加,数据量的增大,人工智能的模仿能力越来越强,也就是表现出的智能水平越来越高。而人的记忆力有限,获取的知识有限,就表现不出人不如人工智能的现象了。
但是,人有一个特性,是目前的人工智能还不具备的,那就是创造性。人工智能表现得再智能,但它其实并不理解我们语言的真正含义,只是将其当作了一种信号。并不知道词语搭配的技巧,以及不同搭配所表现出来的深意。
因此,面对ChatGPT、文心一言的挑战,我们应对的策略就是充分发挥出我们的创造力。在文学创作时,要有自己的创造,而不是去模仿。我们再怎么模仿,是无法超过人工智能的,模仿是人工智能的强项。
所以,人工智能的发展,给文学创作者,特别是诗人,还有编辑、评论家们,提出了一个难题:怎么才具有创造性?怎么鉴别创造性?其实,创造性是文学作品的生命线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“新意”。
无论哪种文学创作,都必须要有新意。小说要有新意,散文要有新意,诗歌要有新意。也就是要写前人之未写,感叹前人之未感叹。这种创造性,可以是语言的创造性,就是新的词语搭配。也可以是主题的创造性,写前人之未写。或者是表现手法的创造。
总之,文学创作就是要有创造性,而不是一味地模仿。这恰恰是人工智能的弱点。所以,ChatGPT、文心一言,在鞭策着我们,要有创造力,要有创新的意思。诗人们,文学工作者们,还有其他各行各业的人们,都应该要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。
当然,创造不是胡编乱造,也不是搞怪,用各种新奇的理论,创造出莫名其妙的东西。文学作品最终是要给读者看的,要得到读者的认可。而现在的诗,早已将读者抛到脑后去了。这不叫创新,这是在自掘坟墓。还用得着ChatGPT、文心一言出手?自己都把自己玩完了。
因此,从这个角度来说,ChatGPT、文心一言等人工智能的出现,其实是一件好事,让诗歌回归正途的好事。是他们逼迫着诗人要有创造力,逼迫诗人要考虑读者的感受。而不是自娱自乐,自夸自嗨,自以为自己是最高级的诗人了。
标签: